發布時間:
2024-12-23
| 瀏覽次數:
37次
開欄語: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引導廣大黨員堅定四個自信、四個意識、兩個確立、兩個維護,河北省拍賣行業協會黨支部開展“微黨課”講述活動,將黨課融入日常生活。
“大同”:中華文明的世界意義
通過中外互通的絲綢之路,中國的生產性文明帶給世界空前的繁榮。絲綢、茶葉和瓷器成為歐洲皇室競相追逐的奢侈品。東方的富庶,通過馬可•波羅的絲路游記喚起西方人幾個世紀的東方情結,也間接成就了哥倫布的地理大發現。特別是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等技術的西傳,更是直接叩開了人類近代文明的大門。對此,弗朗西斯•培根說三大發明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馬克思則指出三大發明預告了資產階級社會的到來。
絲綢之路,既是中國生產性文明的對外物質交流之路,更是一條中國與世界文明互鑒的文化之路。通過這條人文大道,沉淀在農桑業的生產性文明的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生態自然觀以及由此升華的四海一家的和平主義也深刻影響了世界。孟子“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荀子“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的可持續發展觀,到今天依然有著重要的世界意義;有機農業是中國對世界的又一大貢獻,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動實踐,將天地人“三才”和合而一,是中國人從土地里種出來的哲學。針對西方利用科技的力量蔑視自然的恣意妄為,恩格斯痛心地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作為早熟的中華農耕文明文化代表的儒家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特別是“天下大同”的政治理念讓世界為之感動。1922年,“世紀智者”英國人羅素在其《中國問題》一書中語重心長地說:“中國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襲數千年,若能被全世界采納,地球上肯定會比現在有更多的歡樂祥和。然而,歐洲人的人生觀卻推崇競爭、開發、永無平靜、永不知足以及破壞。導向破壞的效率最終只能帶來毀滅,而我們的文明正在走向這一結局。若不借鑒一向被我們輕視的東方智慧,我們的文明就沒有指望了。”由此,羅素對中國的世界義務寄予厚望:“用全副精力投入于科學和藝術,開創一種比現在更好的經濟制度!薄敖o人類一個全新的希望”。今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已經探索出一條和平崛起的非西方的現代化道路,中國道路的成功給全世界帶來新希望。
摘自“學習強國”